NBA的赛场,看似是热血与激情的碰撞地,实则也满是数据的游戏场。就说雷霆对阵76人的这场常规赛吧,那转播方在比赛进行到第三节,雷霆球星亚历山大砍下28分的时候,晒出了个所谓本赛季至今20 +场次数排行榜。这是干嘛呢?不就是想让某些球员站到所谓的“神坛”上吗?

看看这排行榜,亚历山大以38次的20 +场次数位列第一。这数据乍一看,哇,好厉害啊。可再仔细想想,这是不是就成了某些人追捧球员的资本了呢?就像后面那些并列31次的福克斯、塔图姆、爱德华兹、布伦森,他们难道就只是这一串数字的代表?在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NBA,数据就像是给球员们贴上的价格标签,好像数据高就一定是超级巨星,就一定比别人强。

亚历山大是砍分厉害,可这就能代表他在赛场上的所有价值了?一场比赛可不是只看一个人能得多少分。也许他在防守端漏洞百出,也许他的传球总是失误连连,但是就因为这个20 +场次数,他就被推到前面,被当成了某种榜样。那些并列的球员也是一样,他们被这样的数据捆绑在一起,仿佛他们就是同一类的“商品”,等着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和球迷评头论足。
NBA啊,你不是体育竞技的最高殿堂吗?什么时候变成了数据的奴隶?这些排行榜不过是为了制造话题,吸引眼球,让那些只看数据的球迷欢呼或者叹息。球员们真正的实力和对比赛的贡献,可不仅仅是这些冰冷数字能体现的。这就好比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艺术品,那些不符合这把尺子标准的,就被认为是次品。但在篮球这个艺术的舞台上,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,不是这样简单的数据就能定义的。